• 切换成纯文本
  • 页面放大功能
  • 页面缩小功能
  • 页面配色功能
    • 页面原始配色
    • 黑底黄字白链接
    • 黄底黑字蓝链接
    • 蓝底黄字白链接
    • 白底黑字蓝链接
  • 十字辅助线功能
  • 示屏放大器功能
  • 页面后退功能
  • 页面前进功能
  • 退出无障碍

关于印发《景洪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 来源 :中共景洪市委办公室
  • 浏览 :
  • 发布时间 :2016-04-27
  • 【字体: 大  中  小 

景办发〔20162

 

 

关于印发《景洪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农场、度假区)党委、街道工委,市委各部委室,市级国家机关各办局党委、党组、总支、支部,各人民团体:

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景洪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景洪市委办公室

                                                               2016214

                                                               (此件公开发布)

景洪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建设美丽景洪,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云南省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云办发〔2014〕49号)精神,结合景洪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落实党中央、省委、州委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必须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景洪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必须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率先垂范,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谱写美丽中国景洪市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内在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编制了《景洪市“十二五”环境规划》、《景洪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景洪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10个《乡镇环境规划》近年来,景洪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节能减排、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生态创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进,森林覆盖率保持增长,绿色创建和民族生态保护广泛开展,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在保持现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基础上,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必然要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全州前列,先行先试。

(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解决景洪市生态文明建设困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景洪市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部分自然资源权属不够清晰,责任不够明确;自然资源用途监管不到位;主体功能区战略配套政策滞后;生态补偿力度不足;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景洪市生态文明建设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迫切需要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以解决,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确保生态大产业培植发展,继续保持在全省生态优良的领先地位,为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示范和表率。

二、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州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把景洪建成生态文明实验示范区为目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创新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

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要形成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又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有效约束,逐步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

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在省、州的指导下,先易后难、分步推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落实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建设美丽景洪,建设成为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三、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一是推进不动产管理。落实《国务院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对全市的土地、房屋、林地、水域、滩涂、矿产等不动产进行统一确权登记。二是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落实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制定交易目录和完善交易规则,实施矿业权出让、转让工作。三是统筹各项规划,落实用途管制。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试点工作,构建衔接一致的空间管控体系,形成各部门规划共同遵守的一张基准底图,实现城乡空间的统筹安排。四是健全节约使用制度。制定《中国竞彩网关于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方案》,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节约利用土地规定》,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发展低能耗绿色建筑制定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措施。五是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文件),推动全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市涉水管理职能,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定《景洪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实施方案》,组织对各部门及乡镇(街道、农场)进行年度考核。六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摸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监督权的内容和主体梳理各部门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能职责,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一是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配合国家和省、州做好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完成景洪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加快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禁止开发区域为支撑的全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推动景洪市生态文明实验示范区建设。二是加强保护区共建共管推行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共建共管,开展异地就业补偿试点。三是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落实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落实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础理论和算方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四是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内容、方式、评价体系,坚持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逐步建立评价体系,健全工作机制。五是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研究,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基本程序和方式方法,编制景洪市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研究报告。

(三)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有利于自然保护区、主要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对生态恶化地区的惩戒和约谈机制,落实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机制,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二是推行节能、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探索节能、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森林碳汇易;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进一步加强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社会化运行制度。三是稳定和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全面落实《云南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做好退耕还林调查工作,编制退耕还林实施方时申退耕还计划任务规范退耕林工程管理,落实陡坡地生治理工程相政策和补助标准。四是加大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损毁土地的复垦力度探索开展受污染严重耕地的修复工作。

(四)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一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认真贯彻国家资源环境税费改革相关要求严格执行排污费征收标准,基本建成“景洪市数字环保框架体系,建立统一监管的污染排放环境管理制度;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环评机构脱钩改制;加强环境监测、监察队伍标准化能力建设二是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群众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成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目录升级建设,建立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栏目,做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工作,健全环境新闻发言人制度;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探索建立大气污染物防治工作责任机制和监测预警应急体系。三是建立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适时调整级发证范围,将重点排污企业纳入级管理范围;继续强化污染减排项目监察,继续强化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和工程减排项目环境监管力度,对超标排污企业依法处罚。四是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科技支撑体系。编制景洪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战略,快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完善生态产业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五)发展生态经济和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一是发展生态经济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地打造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现代服务五大生态产业打造特色生物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特色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以上,培育出几户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打造旅游文化产业依托优美的热带雨林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温暖湿润的气候、博大精深的南传佛教文化、名重天下的普洱茶资源,精心打造旅游精品,全面提升旅游品质,把景洪建设成为国际精品旅游城市打造加工制造产业按照“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园区化、低碳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推动以橡胶制品制造、普洱茶精深加工、傣药南药制造、生物保健品研发、绿特食品加工、木竹制品及家俱制造、民族工艺品制造为重点的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打造健康养生产业抓住国家和省、州加快发展健康、养服务业的有利时机,培育发展傣药医疗保健、休闲养生、体育健身、避寒养老等健康养生产业,把景洪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健康养生基地、大湄公河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健康养生服务中心打造现代服务产业联动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产业,突出以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为重点,提高商贸、物流、信息、金融、保险等为其他生态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二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选择有代表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活动把生态文明内容纳入素质教育。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一步加强民族乡土生态保护理念的提炼、宣传、推广,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等朴素生态文明理念进村入户,使各族人民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得到传承;使保护森林、栽花种树、绿化庭院、爱水惜水等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得到延续

四、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负责改革工作的总体协调和部署,研究重大改革事宜;专项小组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督促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各牵头单位、参加单位对负责的改革任务,按照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高标准、高质量抓好落实。

(二)强化统筹协调。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通盘考虑,全力配合,力争取得最大改革效益。针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政策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加强与省级、州级对口、科室的沟通衔接,及时掌握中国竞彩网,紧跟中央和省、州的改革进程,找准景洪市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保上下衔接、方向不偏。同时要抓好统筹跟踪,强化横向协调,加强内部督导,督查工作进展针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关联性、交叉性强的特点,各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协作配合,及时跟进相关配套措施敢于担当,自加压力,共同推进改革工作。

(三)狠抓工作落实。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细化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对照任务分工,逐项抓好工作落实。扭住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围绕重点改革任务抓好落实。要紧盯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问题和突破难点,推进改革工作有效实施。要控住节点,按照完成时限,采取时间倒逼、任务倒逼的方式,确保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附件:景洪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