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城市你我共建,幸福景洪你我共享
  • 切换成纯文本
  • 页面放大功能
  • 页面缩小功能
  • 页面配色功能
    • 页面原始配色
    • 黑底黄字白链接
    • 黄底黑字蓝链接
    • 蓝底黄字白链接
    • 白底黑字蓝链接
  • 十字辅助线功能
  • 示屏放大器功能
  • 页面后退功能
  • 页面前进功能
  • 退出无障碍

中国竞彩网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意见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17-02-24 04:38
景政发〔20179
 
 
中国竞彩网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
意   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农场、度假区管委会,市直各办、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以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和云南省推进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强质量工作,加快推进提质增效升级,实现景洪市跨越式发展,现就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国务院先后出台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措施。自2011年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以来,全市质量工作呈现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广大企业积极响应、社会各方踊跃参与的良好格局。但还存在着质量意识不强、质量发展不均衡、质量投入不足、质量基础薄弱、质量竞争力不强、质量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个别领域特别是服务行业的质量投诉和热点问题仍然时有发生。在新的形势下,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是践行“三个转变”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竞彩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途径。
(二)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与全州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和“三个定位”战略目标,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抢抓“一带一路”和沿边开发开放两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特色生物资源、民族文化、沿边区位三大优势,坚持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引领质量各项工作,突出景洪优势特色,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提升为主题,充分发挥质量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质量提升,着力打造品牌,加强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构筑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以质量服务跨越,以质量支撑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双提升”,走出一条质量更优、效益更好、结构更合理的质量强市之路。
(三)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突出问题导向,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领,完善有关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统筹推进,突出重点。突出发展导向,坚持整体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围绕转型升级,跨越发展若干重大工程,统筹规划,以点带面,率先突破,加快推动质量总体水平提升。
——质量引领,创新发展。突出特色导向,创新质量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推动跨领域跨行业质量提升协同创新,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树立发展新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社会共治,民生为本。突出结果导向,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营造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三个定位的指示,按照州委“六大战略”部署。到2020年,使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民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质量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支撑产业聚集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十三五”期间质量强市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全州平均水平。培育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具有景洪特色的生物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加工制造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充分发挥质量驱动效应,使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使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1. 产品质量目标。到2020年,全市重要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合格率持续提升,质量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加工制造等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达到省内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2. 工程质量目标。到2020年,全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有效,工程建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成效显著,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优良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比率逐年提高。
3. 服务质量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省、州服务业标准化示范点、示范区。旅游服务领域标准覆盖率和服务规范性大幅提升,旅游及相关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稳步提升,行业自律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
4. 环境质量目标。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8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标,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发展走在全州或全省前列。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 品牌建设目标。到2020年,品牌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生态高原特色品牌文化进一步建立。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州级覆盖三次产业的区域名牌和产品品牌,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集群。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品牌贡献率不断提高,以品牌战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突出质量提升,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1. 显著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景洪产品向中高端迈进。以“两型三化”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围绕《中国制造2025》,建立产品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以技术进步和管理体制创新为动力,推动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满足市场需求转型升级,提升一批优势传统产业,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新兴产业,转化一批现代科技成果,扶持一批效益良好的优势企业,推动生物农业、生物林业、生物医药、生物种业、生物能源等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特色鲜明的生物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打造旅游文化产业,推进旅游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和沿边开放深度融合,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复合型旅游转变。打造休闲养生、体育健身、避寒养老等健康养生产业。打造加工制造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园区整合,按照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园区化、低碳化、品牌化要求,大力推动以橡胶制品、普洱茶精深加工、生物保健品研发、绿特食品加工、木竹制品及家具、民族工艺品为重点的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坚持科技引领,推进农(林)业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林)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提升工程,推动高原特色农(林)业和生物产业发展。
2. 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夯实城乡发展基础。围绕五大基础网络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规划,实施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创新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示范,提升建筑产业绿色、节能环保、信息化等科技化水平。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质量控制,全面推动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质量行为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实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及大型公共建筑等质量安全管理,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提升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水平。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培育一批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示范地区、示范项目、示范企业。
3. 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展示景洪服务新形象。以标准化为抓手,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质量创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服务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高带动性方向发展。健全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完善交通、金融、旅游、商贸、邮政、通信等重点服务业服务规范,推进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拓宽游客投诉渠道,建立完善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和体系,高效便捷受理旅游投诉,提升游客满意度。
4.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有效实施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节能标准化工作,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强化环境污染源头治理,坚持不懈保护好热带雨林,加强环境友好型胶园和生态茶园建设,加强重点水库、河流水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加工生产废物治理,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增加森林覆盖率,构筑森林绿化屏障。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5. 全力打造景洪品牌,用品牌引领推动产业特色发展。加快热区生态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品牌的培育、引进、认证、推介、保护和奖励力度,建立和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品牌创建机制。引导企业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建立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建立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咨询平台,方便企业开展品牌管理咨询、价值评估、市场推广等提供服务。健全商标注册管理制度,规范商标管理使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运用自主创新、品牌营销、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培育。
(二)构建“放、管、治”工作格局,提升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1.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提高质量水平。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质量的主体。建立健全企业质量首负责任、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保障等法律法规体系,稳步推进首席质量官制度,构建全环节责任追溯体系。强化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企业质量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产品标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制定有利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行业准入政策,扶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支持和鼓励广大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的投入力度。
2. 加强和改善质量监管,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创新质量安全监管手段、监管模式,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建立科学、准确、高效的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处置、信息通报制度和体系,加强风险研判和监督抽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严格食品、药品生产市场准入、进货检查验收、安全评估、卫生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进出口和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严格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完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安全分析报告制度。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3. 推动质量社会共治,提升质量发展保障能力。完善质量监督、质量责任、质量奖励、质量信用、消费品安全等质量法规,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大质量工作机制,结合景洪产业发展特色,努力构建一镇(乡)一品、一业一品、一企一品的质量走廊展示格局,充分发挥标杆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展示质量发展成果,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发展氛围。推动企业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推进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分级监管及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强化信用在市场监管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推进质量信息公开,加强质量投诉处理制度建设,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鼓励、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质量监督。充分发挥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开展质量状况第三方评价工作,引导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三)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1. 注重质量创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推动质量、标准的提升,以质量和标准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企业质量技术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质量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出新产品、催生新业态,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以技术创新引领质量提升。在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首席质量官制度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基础上,充分调动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的创造积极性,重视质量管理创新,推动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由符合性、合格率向舒适性、优质率转变。大力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实现内外销产品技术标准一致。加强质量教育培训,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实施质量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质量技能素质。
2. 坚持标准先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推动质量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以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建设,强化标准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有效衔接,建立完善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国外机构开展国际标准学术交流与合作,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提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在扩大产能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进经济贸易往来合作中的技术基础和技术规则作用,构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有效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
3. 强化技术支撑。加强计量测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全面、接轨国际的质量技术服务和支撑体系。加强工业计量、民生计量、能源计量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计量标准、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计量管理水平,促进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实施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进一步培育和规范认证、检测市场,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进一步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加大全市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建设力度,帮扶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加快技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构建开放的技术服务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人民政府将“质量兴市战略领导小组”调整为“景洪市实施品牌和质量强市战略领导小组”,并充实成员单位,完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质量强市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协同推进。有关成员部门各司其职,围绕质量强市发展规划,制定本系统、本部门工作年度计划,加强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成员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层层落实目标责任,确保质量强市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实施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数据指标体系,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切实加强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将区域质量考核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严肃查处质量责任事故中存在的渎职腐败行为,严格责任追究。
(三)营造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渠道,设置专栏、专刊、专题,广泛开展质量强市宣传,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曝光质量违法行为。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将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社会、广大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切实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引导形成追求卓越的企业质量文化。注重培育多民族团结诚信的质量文化,加强道德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设,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中国竞彩网      
201728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征求意见稿)
 
序号
工作任务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1
以“两型三化”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围绕《中国制造2025》,建立产品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以技术进步和管理体制创新为动力,推动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满足市场需求转型升级,提升一批优势传统产业,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新兴产业,转化一批现代科技成果,扶持一批效益良好的优势企业,推动生物农业、生物林业、生物医药、生物种业、生物能源等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特色鲜明的生物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
市发工局
市农科局、林业局、卫计局、环保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安监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2
打造旅游文化产业,推进旅游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和沿边开放深度融合,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复合型旅游转变。打造健康养生产业,培育发展傣药医疗保健、休闲养生、体育健身、避寒养老等健康养生产业。
市旅游局、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市发工局、卫计局、农科局、林业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安监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3
打造加工制造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动以橡胶制品、普洱茶精深加工、傣药南药、生物保健品研发、绿特食品加工、木竹制品及家具、民族工艺品为重点的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
市发工局
市文广局、卫计局、农科局、林业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安监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4
坚持科技引领,推进农(林)业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林)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提升工程,推动高原特色农(林)业和生物产业发展。
市农业和科技局、市林业局
市发工局、国土局、财政局、水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5
围绕五大基础网络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规划,实施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创新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示范,提升建筑产业绿色、节能环保、信息化等科技化水平。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质量控制,全面推动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质量行为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实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培育一批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示范地区、示范项目、示范企业。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市发工局、农科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局、环保局、交通局、水务局、市场监管局、安监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6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及大型公共建筑等质量安全管理,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提升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水平。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
市发工局、国土局、安监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7
以标准化为抓手,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质量创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服务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高带动性方向发展。健全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完善交通、金融、旅游、商贸、邮政、通信等重点服务业服务规范,推进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市市场监管局
市发工局、农科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交通局、教育局、文广局、商务局、卫计局、旅游局、安监局、统计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8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拓宽游客投诉渠道,建立完善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和体系,高效便捷受理旅游投诉,提升游客满意度。
市旅游局
市发工局、财政局、公安局、交通局、商务局、文广局、市场监管局、统计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9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市环境保护局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负责落实,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配合
 
10
有效实施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节能标准化工作,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强化环境污染源头治理,坚持不懈保护好热带雨林,加强环境友好型胶园和生态茶园建设,加强重点水库、河流水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加工生产废物治理,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
市发工局、市环境保护局
市农科局、林业局、水务局、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交通局, 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11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增加森林覆盖率,构筑森林绿化屏障。
市林业局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负责落实
 
12
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市环境保护局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负责落实
 
13
加快热区生态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品牌的培育、引进、认证、推介、保护和奖励力度,建立和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品牌创建机制。引导企业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建立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夯实品牌发展基础。
市发工局、市市场监管局                                  
市农科局、财政局、林业局、商务局、文广局、旅游局、安监局、统计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14
运用自主创新、品牌营销、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培育。
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市文广局、卫计局、旅游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15
建立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咨询平台,方便企业开展品牌管理咨询、价值评估、市场推广等提供服务。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规范商标管理使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市市场监管局
市发工局、农科局、财政局、商务局、林业局、文广局、卫计局、旅游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16
鼓励和支持开展质量强县(市)、知名品牌、有机产品认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同线同标”生产标杆企业创建活动,争创政府质量奖、争创品牌产品,培育一批地理标志保护(商标)产品、驰(著)名商标、云南名牌、老字号、三品一标农产品,增强西双版纳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实力。
市发工局、市农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负责落实
 
17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质量的主体。
市委编办
市发工局、住建局、农科局、旅游局、市场监管局、法制办
 
18
建立健全企业质量首负责任、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保障等法律法规体系,稳步推进首席质量官制度,构建全环节责任追溯体系。
市市场监管局
市发工局、住建局、交通局、农科局、水务局、商务局、卫计局、安监局、法制办,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19
强化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
市市场监管局
市环保局、住建局、农科局、商务局、卫计局、旅游局、安监局、法制办,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20
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企业质量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产品标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
市发工局、市市场监管局
市农科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商务局、旅游局、安监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21
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公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鼓励研制团体标准,带动中小微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专精特新”道路。制定有利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行业准入政策,扶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支持和鼓励广大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的投入力度。
市发工局、市市场监管局
市农科局、财政局、商务局、旅游局、法制办,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22
创新质量安全监管手段、监管模式,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建立科学、准确、高效的质量安全风险识别体系,加强风险研判和监督抽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市市场监管局
市农科局、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交通局、林业局、水务局、商务局、卫计局、旅游局、安监局、发工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23
严格食品、药品生产市场准入、进货检查验收、安全评估、卫生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进出口和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监管体系。
市市场监管局
市农科局、林业局、商务局、卫计局、发工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24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严格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完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安全分析报告制度。
市市场监管局
市发工局、公安局、环保局、住建局、交通局、农科局、林业局、水务局、商务局、卫计局、旅游局、安监局、法制办,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25
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市市场监管局
市公安局、环保局、交通局、农科局、林业局、商务局、卫计局、旅游局、安监局
 
26
完善质量监督、质量责任、质量奖励、质量信用、消费品安全等质量法规,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大质量工作机制,结合景洪产业发展特色,深入开展“先进制造业质量走廊、现代农业质量走廊、旅游服务业质量走廊、特色产品质量走廊、良好服务质量走廊、优质工程质量走廊和生态环境质量走廊”创建活动,努力构建一镇(乡)一品、一业一品、一企一品的质量走廊展示格局,充分发挥标杆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展示质量发展成果,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发展氛围。
市市场监管局
市发工局、教育局、农科局、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交通局、商务局、旅游局、安监局、法制办,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27
推动企业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推进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分级监管及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强化信用在市场监管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市市场监管局
市发工局、环保局、住建局、农科局、商务局、旅游局、安监局、法制办、地税局、国税局
 
28
推进质量信息公开,加强质量投诉处理制度建设,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鼓励、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质量监督。
市市场监管局
市环保局、住建局、交通局、商务局、卫计局、旅游局、安监局、法制办,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29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推动质量、标准的提升,以质量和标准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企业质量技术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质量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出新产品、催生新业态,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以技术创新引领质量提升。
市发工局、市农科局
市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商务局、旅游局、市场监管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30
在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首席质量官制度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基础上,充分调动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的创造积极性,重视质量管理创新,推动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由符合性、合格率向舒适性、优质率转变。大力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实现内外销产品技术标准一致。加强质量教育培训,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实施质量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质量技能素质。
市发工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科局、市商务局
市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交通局、林业局、水务局、卫计局、旅游局、市场监管局、安监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31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推动质量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以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建设,强化标准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有效衔接,建立完善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进一步拓宽服务业标准化领域,在旅游、物流、会展、家政服务、社区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构建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科学适用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支撑服务业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国外机构开展国际标准学术交流与合作,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提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市市场监管局
市发工局、农科局、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商务局、卫计局、旅游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32
积极配合国家、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快速有效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机制,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间的标准双边多边交流合作、标准互认、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充分发挥标准在扩大产能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进经济贸易往来合作中的技术基础和技术规则作用,构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有效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
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市发工局、农科局、财政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33
加强计量测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全面、接轨国际的质量技术服务和支撑体系。加强工业计量、民生计量、能源计量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计量标准、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
市市场监管局
市发工局、农科局、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34
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计量管理水平,促进节能减排、降本增效。
市发工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市场监管局
市农科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35
实施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进一步培育和规范认证、检测市场,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
市市场监管局
市农科局、旅游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36
进一步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加大全市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建设力度,帮扶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加快技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构建开放的技术服务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市发工局、市农科局、市市场监管局
市环保局、住建局、卫计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中央、省属驻州科研院所的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
市发工局、市农科局、市市场监管局
市财政局,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