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2025)第二期
- 来源 :中国竞彩网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25-04-03 15:38
第 2 期
2025年4月3日
·“三曼”新模式 金融助力新发展
·破冰之旅——景洪市“两突出”“三步走”破解农垦系统10年医保欠费难题
·景洪市基诺山乡“徒步+”多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简讯
【经济工作】
“三曼”新模式 金融助力新发展
作为中老铁路关键节点,勐罕镇的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三个村小组“地缘相近、资源相融、产业相连、民情相通”,具备得天独厚的协同发展优势。景洪市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这一独特条件,全力打造“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旨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而在这一进程中,创新的金融模式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以“金融+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为基石,通过“信用生金”“集体经济授信”“智慧分账”等创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各类资金使用效率,成功推动乡村美丽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澎湃动力。
信用生金,实现“村美”到“民富”。在 “三曼” 项目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乡村公寓改造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景洪市相关部门积极发挥农体建设支撑以及再贷款引导作用,全力支持傣家民居向民宿的华丽蜕变,最终实现了乡村环境提升与村民增收的双赢局面。一是“信用生金”,农体建设助力信贷再加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在此次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深入调研 “三曼” 地区民宿发展情况,景洪农商行以民宿预期收入、旅客流量等关键数据作为重要依据,大胆推动整村授信工作。在这一举措下,“三曼”地区单户村民授信额度实现了大幅提升,从原本的20万元一举跃升至50万元,累计授信金额更是高达 1425.06 万元,真正做到了将村民的良好信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资金,实现了“信用生金”。同时,为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性与资金安全,按照精心制定的项目规划,明确了村民改造公寓运营收入与集体分配比例的动态调整机制。最初,村民与集体分配比例为9:1,随着项目的推进,在村集体投入资金逐步收回后,分配比例将逐年调整至6:4;之后,当村集体发展稳定,分配比例又会调整回9:1。这一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既确保了收益优先用于保障村集体贷款还款,又充分兼顾了村民贷款还款来源,有效控制了信贷违约风险,为项目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贷款资金引导,民宿升级提速。再贷款资金在助力 “三曼” 地区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再贷款 + 文旅”的创新模式,成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 “三曼” 的支持力度。自2024年以来,景洪农商行积极运用再贷款资金,向 “三曼” 地区发放贷款。贷款金额从最初的113.5万元迅速提升1045.07万元,有力地支持了85户(次)村民进行民宿改造升级,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居产业附加值。
在再贷款资金的支持下,“三曼” 地区改扩新建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已达15家。这些精品民宿不仅提升了当地旅游接待能力,也显著增加了村民收入。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此增加6000元。到2025年春节期间,“三曼” 民宿更是迎来了旅游旺季,营收高达 20.76 万元,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集体经济授信新模式,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面对 “三曼”村集体盘活闲置资源、发展新业态的迫切需求,景洪市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有效路径。围绕 “管理能力+信用水平+财务状况+乡风文明+产业规划”五个关键方面,对“三曼”村集体开展全面细致的授信评估。
在评估基础上,创新采用保证贷款方式,为曼峦站村民小组股份经济合作社提供了60万元流动资金支持。这笔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让便利店、咖啡馆及中央厨房等各类村集体新业态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一集体经济授信新模式的推动下,“三曼”村集体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从 27万元攀升至39万元。在2025年春节期间,“三曼”村累计接待游客6000余名,村集体相关业态实现营收6.07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智慧分账赋能“三资”管理,筑牢资金安全防线。在农村 “三资”管理过程中,收支不透明、“坐收坐支”等问题一直是难点痛点,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的公平公正与资金安全。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景洪农商行充分运用“一码通+智慧分账”这一先进技术手段,为“三资”管理赋能。
景洪农商行在为“三曼”开设3个对公账户、70个村集体收单终端的基础上,巧妙地以银行收款码“一码通”的形式,将村内各类业态及集体收入集中至公共账户。随后,根据科学合理的“四级分配机制”,通过“智慧分账系统”按日实时分配。这一创新举措保证了项目各类收入与分配的公开透明,让村民对实际收益从过去的“多头问”转变为现在的“放心收。通过这一金融服务创新,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效率,也为廉政风险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目前,“三曼”“一码通”模式已累计处理分账5800余笔,涉及即时闭环流转分配资金超100余万元,为乡村资金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三曼” 新模式下的金融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金融的有力支持下,“三曼” 地区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景洪农商行)?
景洪市基诺山乡“徒步+”多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景洪市基诺山乡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针对群众创业资金短缺、致富技能不足、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三大难题”,先行先试发展“徒步+”新业态,积极构建“党组织+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开辟了群众就业增收和乡村发展新路径。2024年接待游客37万人、同比增长311%,旅游综合收入近1.5亿元。
“徒步+生态保护”,释放生态转换潜力
健全机制。创新出台《景洪市户外运动管理办法(试行)》、《雨林徒步行业联合审批审核实施方案(试行)》和《基诺山乡雨林徒步管理办法》,引导徒步游绿色健康发展。构建应急处突和安全防范多方联动机制,组建乡村、企业应急救援队伍32支260人,为森林防护、行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完善设施。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在沿线系统设置环保标识130余个,临时休憩点70余处,垃圾分类点70余个,生态公厕40余个,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
加大监督。严守雨林生态红线,制定严格处罚制度,明确徒步导赏员须将生态文明知识作为必普及内容贯彻徒步游全过程、必须随身携带清洁袋清理沿途垃圾等要求。在休息区、用餐区等重点部位安装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环境破坏行为,各村成立生态巡查组,定期开展徒步线路巡查检查,确保徒步游文明生态。
“徒步+多元业态”,发展富民特色产业
村企联营共赢。组建由企业代表、村干部和农户组成的户外运动协会,以“村企合一”合作发展模式成立村办公司,累计吸引24家专业徒步旅游企业参与项目开发运营,避免无序竞争的同时,累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创收422.5万元,行业人均增收近5万元。
打造精品线路。按照国家森林步道建设有关要求,因地制宜规划幽谷雨林、独树成林等22条特色徒步线路,并以徒步线路为主干,打造穿越雨林、溯溪挑战、丛林飞跃、石头彩绘、高空秋千、动植物科普、民俗故事等体验项目,旺季日均接待量达3000余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徒步线路入选“2024云南经典徒步线路”。
坚持以文塑旅。将文化元素全方位融入徒步旅游各环节,创新推出基诺族“成人礼”“线里乾坤”织布、采茶制茶等一系列特色体验项目。组建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的文艺表演队,开展基诺大鼓舞、“奇科”等非遗展演,带动90%以上基诺族群众参与民族文化展演各环节,每场非遗表演参与者可增收500元以上。打造全州首家“乡字号”IP“攸攸、乐乐”和首家“村字号”IP文创购物店“遇见基诺·攸乐”,实现IP品牌化、产业化。
联结多元业态。通过“雨林徒步+”衍生发展村咖经济、雨林茶室、植物扎染等10余种新业态,带动发展民宿27家、农家乐48家、农特产品销售100余家,创造就近就地就业岗位1700余个,带动徒步旅游及相关产业总收入超千万,吸引10个村民小组80%村民投身徒步旅游产业,探索构建以巴朵村为代表的“235”收入分配模式(村集体20%、村民30%、企业50%),并作为主要利益联结机制在全乡推广,巴朵村集体经济收益从联结前的2.5万元提升至113万余元。
“徒步+人才引育”,激发持续发展动力
不拘一格“挖才”。构建“产业需求清单+群众意愿档案”双库匹配机制,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收录基诺族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致富带头人等人才信息15类300余人,为雨林徒步产业健康发展储备充足的乡土人才。
想方设法“引才”。深化干部联系服务制度,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就业指导、无息贷款、孵化场地金融服务等支持,成功吸引30名在外青年返乡创业,发放创业贷款8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利率较全省低0.97个百分点,新增“村上民宿”、文化创意工作室等经营主体158家,一批回乡创业“新农人”蜕变为“兴农人”。
硬核举措“育才”。立足产业发展需求,邀请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专家、消防安全员和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户外运动、生态保护、通用语言等职能技能及金牌雨林徒步导赏员培训21期,1059人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并通过让经验丰富的导赏员与新人“结对子”的方式,成功培养1300余名本地专业徒步导赏员,带动人均增收4万余元。(基诺乡)
【民生工作】
破冰之旅——景洪市“两突出”“三步走”破解农垦系统10年医保欠费难题
2010年以来,因橡胶主产业价格低迷,当地农垦企业和职工资金困难,导致企业和职工长年累积欠缴医保费,截至2019年12月,景洪市五大农场累计医保历史欠费共6632.83万元,在职职工和部分退休欠费的职工看病就医无保障。2020年开始,景洪市以“打通痛点堵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着力点,针对农垦系统医保历史欠费问题,采取“两突出”“三步走”措施,累计完成当期征缴和历史清欠2.42亿元,其中清缴历史欠费5538.68万元,保障了2.2万名职工就医权益,既化解了社会重大矛盾隐患,又为农垦系统医保历史清欠工作提供了“景洪样本”。
“两个突出”打基础。一是突出部门协同、动态清零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医保、税务数据共享平台,厘清底数,算好“总账”,累计清理核对十年来的历史欠费数据80余万条。创新“数据多跑路”模式,坚持行业部门数据实时推送、每月通报清欠情况,畅通缴费渠道,保障农垦系统缴费人的各类缴费需求。专人负责,对欠费数据清理形成常态化,动态掌握农场企业欠费的增量及存量销耗情况。二是突出民生优先,建立“绿色通道”,保障民生权益。对特慢病患者、危急重症人员实施“欠费即补”政策,医保部门积极与定点医药机构联系,督促农场企业为已患病需就医和患有特慢病患者优先补缴欠费,确保职工看病就医即时结算,2020年以来优先处理看病难人数达2000余人。
“三步走”破难题。落实王宁书记“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景洪市“三步走”加快农垦历史欠费清欠工作向纵深推进,困扰农垦企业近十年的欠费难题得以破解。
第一步:遏制增量。要求农场企业依照《社会保险法》履行缴费义务,按时足额缴纳当期医保费用,避免发生新增欠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收缴当期费用1.87亿元,实现“零新增欠费”。
第二步:分类化解。各农场结合实际提出欠费清缴计划,及时缴清欠费。对“已退未补”人员,根据企业运营情况按计划补缴。期间,对患病住院或特慢病购药职工,按“病一补一”为其补缴欠费,保证医保正常结算和享受待遇。通过建立对退休人员实行“补一退一”、对患病职工实行“病一补一”的机制,优先补缴欠费确保即时结算,先后完成6778名退休人员历史欠费清理。
第三步:长效管理。实行“补一退一”在职转退休分户管理。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一次性缴清所欠医保费用,实行分户管理,正常享受医保待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农垦医保历史欠费清欠工作部署要求,景洪市集中力量开展了新一轮欠费信息数据核查,确定截至2022年12月31日各农垦企业欠费“总账”,实行“先保障”“后清账”的办法,与农场企业签订《在职医保欠费封存确认书》和清欠计划书,封存在职职工截至2022年12月31日前的历史欠费2311.77万元,封存的历史欠费于五年内全部清“零”,期间历史欠费将不再影响农场企业职工医保待遇。
“三步走”初步找到了适合景洪市实际的解决办法,实现了清缴和看病就医“共赢”。2020年以来景洪市各农场完成医保缴费2.42亿元,整改完成率83.5%。五大农场中,勐养农场于2023年4月率先清零,景洪农场于2024年11月清零,橄榄坝农场、中国竞彩网、大渡岗农场等剩余欠费共1094.15万元计划于2027年12月前全部缴清,目前3家农垦企业计划清欠有序推进,无拖欠和增量欠费。农垦职工欠费清缴和“看病难”问题在景洪市得以破解。(市医保局)
简讯
※ 目前,景洪市有县级人民医院1个、中傣医医院1个、精神卫生防治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以及13个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2个村卫生室,共计有中傣医药从业人员213人,中傣药医师180(含药师)人。15个基层医疗机构中,有10个设置了中药饮片服务,占比为66%。共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86个,开展中傣医药服务的有69个,占总数的80%,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卫健局)
※ 勐养产业集聚区作为西双版纳州及景洪市工业发展的核心载体,目前正在实施公建项目13个,总投资34.61亿元;202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3亿元,同比增长55%。(勐养产业集聚区)
※ 2025年第一季度,景洪市受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单16585件,同比增长2530件,增长率15.25%。目前,办理完成14637件,办结率达88.25%,按时办结率为100%。诉求类型主要集中在生活噪音、供水管理、市场监管、物业管理等方面。(热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