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简析

作者 :施东英 来源 :景洪市统计局 浏览 : 发布 :2023-11-20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各部门坚持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着力推进稳增长、促消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275.16亿元,同比增长5.4%,较上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1.0、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1.82亿元,增长4.5%,较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68.38亿元,下降6.0%,较上半年下降3.7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8.6、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64.96亿元,增长11.0%,较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5.5、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2:24.8:60.0。

一、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平稳

(一)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5%,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持平。

水果种植面积33.0万亩,累计产量48.8万吨,同比增长32.6%;茶园面积29.4万亩,产量1.4万吨,增长14.6%;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0.44万亩,产量10.37万吨,增长5.7%;夏收粮食累计播种面积6.16万亩,产量2.03万吨,增长0.02%。

(二)工业降幅持续收窄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较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较1—7月收窄1.9个百分点,较1—8月收窄1.8个百分点,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高于全州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下降4.3%、3.1%、6.3%。主要工业产品生产稳定增长,商品混凝土137.7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7.9%;精制茶296.98吨,增长23.3%;铁矿石成品矿79.15万吨,增长21.0%;水泥91.65万吨,增长1.7%;合成橡胶34.68万吨,下降16.8%;中成药78.77吨,下降52.1%。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调优

前三季度,景洪市辖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0.9%,较1—8月收窄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低于全州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市属同比增长7.2%,嘎洒产业集聚区下降18.9%。市属投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1倍,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7%,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0.4:7.0:92.6调优为2.4:10.6:87.0,第一产业投资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提高3.6个百分点。

(四)社会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68亿元,同比增长14.1%,较1-8月回落0.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与全州平均水平持平。多数商品增势良好,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140.7%;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29.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3.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7%,其中,低能耗商品增长14.9%,智能家电增长21.8%;汽车类下降0.4%,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43.2%。

(五)生活性服务业支撑有力

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5.5、0.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5.9%、54.4%、29.6%、19.5%、14.3%,分别拉动GDP增长1.7、0.6、0.4、0.6、1.2个百分点。

(六)财政金融、民生保障稳健

前三季度,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79亿元,同比增长1.72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48亿元,增长2.54倍;非税收入完成2.31亿元,增长54.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1.25亿元,增长16.4%。其中,节能环保支出0.69亿元,增长1.49倍;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49亿元,增长1.46倍;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2亿元,增长4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7.40亿元,增长17.8%;教育支出7.65亿元,增长14.5%;卫生健康支出6.96亿元,增长9.5%。

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银行存款余额665.44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住户存款375.48亿元,增长14.3%;金融机构银行贷款余额471.60亿元,增长11.8%,其中,住户贷款262.17亿元,增长13.3%。

(七)居民收入增加,消费价格上涨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24287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36元,增长4.0%,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74元,增长8.8%,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9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八大类商品呈“五涨三降”,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居住、教育文化娱乐、食品烟酒价格、衣着分别上涨20.0%、3.7%、2.0%、1.6%、1.5%;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下降1.0%、0.7%、0.2%。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略高于全省和全州平均水平,但着眼当前和后续一段时期,全市经济受投资乏力、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多数主要指标较上年回落较快,随着上年同期基数抬升,年末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特别是规上工业12家企业年内停产将产生8.7亿元的产值同期数缺口,近三分之一的建筑业企业今年无新签合同额),经济发展各环节仍需进一步巩固。

(一)重点行业企业支撑减弱

重点行业增速回落。受基数抬升因素影响,前三季度,建筑业企业总产值完成21.86亿元,累计同比下降1.1%,较上半年回落2.3个百分点;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连续4个月为负,下降12.9%,较上半年下降12.1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下降7.0%,下拉GDP1.3个百分点。受橡胶行业、油价、购车政策影响,限额以上批发业自4月以来连续6个月为负,下降10.8%;限额以上零售业自3月以来连续7个月持续回落,月均回落3.6个百分点,增长9.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速为3.7%,仅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

(二)部分薄弱领域改善较慢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自7月以来降幅连续3个月持续收窄,但累计增加值增速仍未扭负为正,下拉GDP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较1—8月收窄0.2个百分点,下拉GDP0.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速较1—8月收窄3.1个百分点,下拉GDP0.2个百分点。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主要以传统道路货运为主,城市配送、冷藏车货运、集装箱道路货运等规模化行业少,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33.1%,下拉GDP0.1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自6月以来降幅扩大,月均降幅13.6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下降21.8%,下拉GDP0.4个百分点。

(三)少数苗头性问题需要关注

前三季度多数指标呈回落态势,嘎洒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辖区房地产开发投资自5月以来持续回落,月均分别回落9.8、6.5个百分点。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4月以来持续回落,月均分别回落112.3、92.0、21.9、1.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限额以上餐饮业、商品房销售自3月以来持续回落,月均分别回落75.8、22.3、11.8、10.2个百分点。上半年,因滴滴运营车需更换车辆类型,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速基本保持三位数以上增长,自8月以来,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速环比下降25.8个百分点,增速已低于50.0%。

三、几点建议

9月末全市住户存款同比增长13.5%,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连续保持较高增速,在4月、5月、8月末,存款增速平均高于贷款增速5.2个百分点。在收入增长放缓及对经济预期偏弱等因素影响下,居民、投资者的消费欲望、投资信心将更趋于谨慎,相关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要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拓展消费场景,充分发挥促消费政策效应,促进消费市场稳定恢复。

(一)稳定市场预期,提振消费信心

落实各项促消费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创新消费场景,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市场持续稳定恢复。一是落实落细促消费、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缓费等相关接续政策,提高宣传力度和操作性,优化促消费政策实施流程,比如用数字人民币发放的小额消费券,稳住市场主体。二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力提高“两个同步”,提高居民即期消费能力,稳定未来消费预期;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产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抗风险程度较低群体的支持力度。三拓展消费场景,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近来,除持续开展景洪市暑期“fun”假来玩、国庆“十个一”文旅推介、云南省文化产业博览会、美食文化节、大象国际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文旅活动外,还可结合“房地产新政”联合相关企业开展家电以旧换新、首购优惠等大宗消费促销活动,深入释放消费潜力。

(二)强化产业思维,优化产业生态

围绕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继续深入推进产业强市。一是把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作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产业资本在强链补链延链方面的作用,发挥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创新产业集群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强优势产业,不断提升全市重点产业的向心力和竞争力。二是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强化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智能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挥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外溢效应。三是加快数字赋能,搭建智能化、多样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降低企业交通运输等成本,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注重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产业体系的升级。

(三)优化企业服务,帮扶重点企业

一是要密切关注重点工业、贸易、建筑业等大型企业及投资项目的行业发展态势、经营状况、施工进度、项目入库等困难情况,及时有效给予企业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助推重点企业稳定健康发展,项目及时开工入库形成实物量。二是对临近“升规达限”的优质企业要开展针对性帮扶,在资金奖励、项目申报、资质审批等方面予以倾斜,实时跟踪服务,点对点落实解困措施,力促“小升规”企业尽快升规纳统。三是借助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契机,建立完善本市“四上青苗”企业储备库,选优选新,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添活力。